其他
袁隆平:人就像一粒种子
晚年还有两个未圆梦
@李小鹰
袁隆平院士,他在术后问我们的第一句话,“今天多少度?”,护士说28℃,他说“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!”令我们大家泪目!
袁老病危数日了,今天心衰垂危,心脏曾停跳两次,目前尚有血压心率,仍在抢救中。
他是肺癌晚期,心脑血管病,左股骨粗隆骨折,在我院海南医院抢救,病情一度平稳,应本人要求于四月六日转长沙湘雅二院继续治疗的。
我一直是他的医疗组成员,直到医疗组平安把他送到长沙。
这次他的整个抢救历时数月,受到国家,301医院,海南,湖南,各级领导高度重视!倾尽了全力!
刚刚陈琼报告,13:07分,袁老去世,第三次停跳没有能过来。
袁隆平院士晚年还有两个未圆梦
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。
“禾下乘凉梦”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,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。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。
— 杂交水稻之父—
超级稻亩产1100公斤 “遥遥领先全世界”
上世纪50年代,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,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,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。
1961年7月的一天,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,意外发现一株“鹤立鸡群”的稻株。穗子又大又饱满,籽粒多达230粒,仔细一推算,用它做种子,水稻亩产会上千斤,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。
“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,结果没有一株像它‘老子’长得那么好,高的高,矮的矮。”袁隆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,结果我失望了,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,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。”
1964年,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。耗时9年后,杂交水稻“三系配套法”终于成功,比常规稻增产20%左右,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,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。
1996年,当时的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,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超级稻亩产700公斤、800公斤、900公斤、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难题,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。
“我们遥遥领先全世界。”
袁隆平在中国工程院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。
从“南优2号”到超级稻,几十年来,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。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。据央视新闻2017年报道显示,仅在中国,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.5亿亩,面积占比57%,产量占比65%。
— 一生热爱禾苗—
90岁高龄仍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。
2019年,年近90岁了,袁隆平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。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“打卡”,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。
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长期在袁隆平身边工作,“袁院士经常教育青年科技工作人员:电脑上是种不出水稻的,鼓励大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只要有人去他家里请教讨论杂交水稻工作,他总是热情接待,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认真交谈杂交水稻。”
接受采访时,袁隆平坦言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很激动,同时他更把这个荣誉当成一个鞭策。
“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,要继续努力,继续攀高峰。”
他谈到自己目前的两大任务,一个是继续搞杂交稻,要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。
“我希望今年的示范田,实现亩产1200公斤、每公顷18吨,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。”
据了解,目前全国有四个示范片正在攻关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,其中两个示范片有望在今年10月就实现亩产1200公斤。
— 耄耋之年—
晚年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
袁隆平给自己定的另一个任务则是备受关注的海水稻。
“我打了一个报告给总理,希望他支持这方面的研究,他批了‘非常同意’,要特事特办,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。”
袁隆平说。
他算了笔账: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,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。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。
“这是什么概念呢?300亿公斤。相当于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。”
海水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研究,但普遍来看进展不大。
“我为什么担当这个任务呢?我们有杂交水稻的优势。”
袁隆平说。
他透露称,研究团队现在正加紧为海水稻的研究继续努力,目前已经在广东、山东、辽宁、江苏、内蒙古、新疆、湖南等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研究,第一批希望亩产达620公斤,研究团队有海水稻杂交育种优势,“我们很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。”
他提高了一些音量: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完成这个任务,希望大家对我们工作给予支持。
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,袁隆平有时候也怕自己跟不上节奏:
“搞科研痴呆就完了。”
“之前医生给我测试,问我95+13是多少,我一下子答出来,这说明脑瓜子还管用,加减乘除心算还算得出来。”
他高兴地比画着。
“一亩田有几千万谷粒,算起来可不得了。”
袁隆平还有很多谷穗数、谷粒数要算。
小编摘录2021.5.23
易中天:十年前我采访袁隆平
源 | 易中天
十年前,准确地说是2011年12月10日,在《南方周末》举行的活动上,钟南山院士代表主办方,向袁隆平院士颁发了致敬杯。
之后,照例有简短的采访。
采访袁隆平院士的人,是我。
之前我已经了解到,袁隆平先生并不喜欢叫他“院士”或者“教授”,更接受“袁老师”这个称呼。
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—— 易中天:袁老师,向您表示祝贺,也向您致敬!我原本以为我的粉丝很多,他们叫“意粉”(哄堂大笑)。今天我才知道,您老人家的粉丝更多。但凡吃大米的都是您的粉丝,他们叫“米粉”(哄堂大笑,热烈鼓掌)。
袁隆平(笑而不语)
易中天:民以食为天。可是学农的,好像不招人待见。有个省将农学院和林学院合并,改叫“农林大学”。结果他们不愿意了。他们说,这样改,眼睛不好的以为是“农村大学”,耳朵不好的以为是“农民大学”。总之,就想把那“农”字去掉。这是为什么呢?
袁隆平:一是苦,二是穷。苦的问题,科学技术可以解决。将来,农民坐在空调房里用电脑就能种田抓害虫,那就不苦了,跟原始的农民有天壤之别。
易中天:穷的问题呢?
袁隆平:也要依靠科技进步。我的愿望,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。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,是稻树底下好乘凉。水稻比高粱还高,穗子比扫帚还长,穗粒有花生米那么大。很少的土地,能产很多的粮食。多出来的土地种经济作物,穷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易中天:那就是说,将来的农民,应该又有钱,又有闲?
袁隆平:正是那样。
易中天:多出来的闲工夫,干什么呢?
袁隆平:搞精神文明建设,搞文化娱乐活动。
易中天:这样啊?我倒是听说,袁老师多才多艺,要不要现场表演一下?京剧,还是花鼓戏?
袁隆平:其实我的长项是游泳。
(哄堂大笑,易中天尴尬)
袁隆平:1947年的时候,我是武汉市的游泳冠军。
易中天:啊?正是我出生那年。袁老师,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!我衷心祝愿您老人家一百二十岁时,还是游泳冠军。(全场热烈鼓掌) 没想到,不到十年,袁隆平老师竟离我们而去。
但在我的心目中,他老人家仍然是游泳冠军。
而且,采访袁隆平,更让我坚信:
一个人越是有分量,就越是平易谦和。喜欢摆谱的,一定不怎么样。 袁隆平先生永垂不朽!
@李小鹰
袁隆平院士,他在术后问我们的第一句话,“今天多少度?”,护士说28℃,他说“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!”令我们大家泪目!
袁老病危数日了,今天心衰垂危,心脏曾停跳两次,目前尚有血压心率,仍在抢救中。
他是肺癌晚期,心脑血管病,左股骨粗隆骨折,在我院海南医院抢救,病情一度平稳,应本人要求于四月六日转长沙湘雅二院继续治疗的。
我一直是他的医疗组成员,直到医疗组平安把他送到长沙。
这次他的整个抢救历时数月,受到国家,301医院,海南,湖南,各级领导高度重视!倾尽了全力!
刚刚陈琼报告,13:07分,袁老去世,第三次停跳没有能过来。
袁隆平院士晚年还有两个未圆梦
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。
“禾下乘凉梦”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,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。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。
— 杂交水稻之父—
超级稻亩产1100公斤 “遥遥领先全世界”
上世纪50年代,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,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,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。
1961年7月的一天,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,意外发现一株“鹤立鸡群”的稻株。穗子又大又饱满,籽粒多达230粒,仔细一推算,用它做种子,水稻亩产会上千斤,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。
“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,结果没有一株像它‘老子’长得那么好,高的高,矮的矮。”袁隆平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,结果我失望了,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,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。”
1964年,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。耗时9年后,杂交水稻“三系配套法”终于成功,比常规稻增产20%左右,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,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。
1996年,当时的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,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超级稻亩产700公斤、800公斤、900公斤、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难题,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。
“我们遥遥领先全世界。”
袁隆平在中国工程院的一次座谈会上表示。
从“南优2号”到超级稻,几十年来,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。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。据央视新闻2017年报道显示,仅在中国,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.5亿亩,面积占比57%,产量占比65%。
— 一生热爱禾苗—
90岁高龄仍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。
2019年,年近90岁了,袁隆平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。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“打卡”,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。
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长期在袁隆平身边工作,“袁院士经常教育青年科技工作人员:电脑上是种不出水稻的,鼓励大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只要有人去他家里请教讨论杂交水稻工作,他总是热情接待,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认真交谈杂交水稻。”
接受采访时,袁隆平坦言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很激动,同时他更把这个荣誉当成一个鞭策。
“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,要继续努力,继续攀高峰。”
他谈到自己目前的两大任务,一个是继续搞杂交稻,要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。
“我希望今年的示范田,实现亩产1200公斤、每公顷18吨,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。”
据了解,目前全国有四个示范片正在攻关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,其中两个示范片有望在今年10月就实现亩产1200公斤。
— 耄耋之年—
晚年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
袁隆平给自己定的另一个任务则是备受关注的海水稻。
“我打了一个报告给总理,希望他支持这方面的研究,他批了‘非常同意’,要特事特办,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。”
袁隆平说。
他算了笔账: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,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。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。
“这是什么概念呢?300亿公斤。相当于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。”
海水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研究,但普遍来看进展不大。
“我为什么担当这个任务呢?我们有杂交水稻的优势。”
袁隆平说。
他透露称,研究团队现在正加紧为海水稻的研究继续努力,目前已经在广东、山东、辽宁、江苏、内蒙古、新疆、湖南等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研究,第一批希望亩产达620公斤,研究团队有海水稻杂交育种优势,“我们很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个任务。”
他提高了一些音量: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能完成这个任务,希望大家对我们工作给予支持。
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,袁隆平有时候也怕自己跟不上节奏:
“搞科研痴呆就完了。”
“之前医生给我测试,问我95+13是多少,我一下子答出来,这说明脑瓜子还管用,加减乘除心算还算得出来。”
他高兴地比画着。
“一亩田有几千万谷粒,算起来可不得了。”
袁隆平还有很多谷穗数、谷粒数要算。
小编摘录2021.5.23
易中天:十年前我采访袁隆平
源 | 易中天
之后,照例有简短的采访。
采访袁隆平院士的人,是我。
之前我已经了解到,袁隆平先生并不喜欢叫他“院士”或者“教授”,更接受“袁老师”这个称呼。
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—— 易中天:袁老师,向您表示祝贺,也向您致敬!我原本以为我的粉丝很多,他们叫“意粉”(哄堂大笑)。今天我才知道,您老人家的粉丝更多。但凡吃大米的都是您的粉丝,他们叫“米粉”(哄堂大笑,热烈鼓掌)。
袁隆平(笑而不语)
易中天:民以食为天。可是学农的,好像不招人待见。有个省将农学院和林学院合并,改叫“农林大学”。结果他们不愿意了。他们说,这样改,眼睛不好的以为是“农村大学”,耳朵不好的以为是“农民大学”。总之,就想把那“农”字去掉。这是为什么呢?
袁隆平:一是苦,二是穷。苦的问题,科学技术可以解决。将来,农民坐在空调房里用电脑就能种田抓害虫,那就不苦了,跟原始的农民有天壤之别。
易中天:穷的问题呢?
袁隆平:也要依靠科技进步。我的愿望,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。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,是稻树底下好乘凉。水稻比高粱还高,穗子比扫帚还长,穗粒有花生米那么大。很少的土地,能产很多的粮食。多出来的土地种经济作物,穷的问题就解决了。
易中天:那就是说,将来的农民,应该又有钱,又有闲?
袁隆平:正是那样。
易中天:多出来的闲工夫,干什么呢?
袁隆平:搞精神文明建设,搞文化娱乐活动。
易中天:这样啊?我倒是听说,袁老师多才多艺,要不要现场表演一下?京剧,还是花鼓戏?
袁隆平:其实我的长项是游泳。
(哄堂大笑,易中天尴尬)
袁隆平:1947年的时候,我是武汉市的游泳冠军。
易中天:啊?正是我出生那年。袁老师,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!我衷心祝愿您老人家一百二十岁时,还是游泳冠军。(全场热烈鼓掌) 没想到,不到十年,袁隆平老师竟离我们而去。
但在我的心目中,他老人家仍然是游泳冠军。
而且,采访袁隆平,更让我坚信:
一个人越是有分量,就越是平易谦和。喜欢摆谱的,一定不怎么样。 袁隆平先生永垂不朽!
跨年演讲:造物者的信仰!